以色列之行对我震撼很大,我没有看到我所希望看到的,但这恰恰是我看到的最好东西。或许有些失望,却洗涤了我们的灵魂,因为我们曾把很多不正常的东西习以为常。”“中国网络名人海上丝路行——以色列站”代表团员、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从以色列回来后有了这样一番感受。在环球网于7月底8月初组织的这次走访活动中,都是第一次去以色列的中国网络大V们有相似的感受,即没有看到惊天动地的创新成就,没有看到繁华的城市景象,但却在“创新之国”矫正了对创新的认知。
近些年,《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以色列谷》等讲述以色列和犹太人的书在中国读者中有一定的市场,也让很多人言必谈“以色列的创新”,并愿意拿只有800多万人口的以色列和中国相比。这次“中国网络名人海上丝路行——以色列站”代表团由原《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吴长生、资深媒体人刘春、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百家讲坛》讲师纪连海、女性情感作家苏芩及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等人组成。大V们表示,去之前对“创新国度”的想象与亲眼所见有所差距,他们认为在以色列感觉很安全,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而以色列特殊历史及环境孕育的创新文化确实有值得中国人研究之处。
实际控制约2.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自然资源匮乏、大片土地是荒漠且存在安全风险的以色列,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超过10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在各国中名列前茅,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来设立研发中心……吴长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色列的自然条件与它具有创新力和吸引力的人文环境形成巨大反差。以色列人能努力改善短板,这就是成功的关键点。”
以色列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佩雷斯在与中国网络大V们座谈时,将以色列人的创新归结为“以色列人的DNA”。他说:“人民用智慧将以色列变为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已成为以色列的文化产物。我们通过科技获得新机遇,提高农田产量,创造科学奇迹。”以色列驻华大使马腾在与中国网络大V出访前的交流时表示:“在以色列,创新表现在任何领域,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有大脑,就有创新。”
的确如此,在以色列,代表团一行所到之处都能看到用心独到的设计,诸如扶梯顶部踏板下面防止人坠落的防护网、电动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街头简易的开放书橱以及农田里的滴灌设施……这些渗透到各领域的点点滴滴,看似简单与平常,却做到细节考量,让以色列人受益。苏芩认为,这些人性化的设计是很实在的创新。苏芩说:“创新是对于国民的尊重,创新是要让大家的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以色列人均GDP位于世界前列,代表团成员本以为能一睹这个“一带一路”上发达国家的繁华生活,但在几座城市里却没有看到多少华丽高大的建筑,也不见多少豪车。有当地华人讲述说,以色列人看重俭朴务实,如果汽车被擦碰了,只要不影响安全,他们是不会另外花钱为车修划痕的。这种生活态度让中国网络大V们颇有感触。在走访几家以色列创新公司后,大家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以色列人务实的创新观念。海法InSightec医疗设备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以前人们治疗纤维瘤只能做手术,会在皮肤上留疤痕,为对皮肤不造成创伤,他们研制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特拉维夫的Clicks Mob公司,服务理念就是通过增加网站流量等精准技术帮助互联网公司赚钱,虽然员工数量不多,却处理着世界5%的互联网流量,并在美国等国设立办事处。这些公司目标精准、务实,很少喊什么大口号。
马光远认为,很多中国人对创新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大张旗鼓、惊天动地般列出未来计划或取得突破性成就才是创新。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创新寓意着平凡。创新不是一个人漂亮的装饰,而是他的一条胳膊,是他的血液。当创新已不再是炫耀性的展示时,那时创新就已融入我们的文化,成为一种常态。”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长期目标,不能急功近利。
创新的两个支点
“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周围多是不太友好的邻居……”此次走访,代表团成员遇到的每一位以色列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百姓,几乎都会说类似的话,并喜欢分析周边形势、讲述历史上犹太人遭受的离散及屠戮之苦。正如马腾大使所说:“以色列人要保卫家园,必须靠创新。”以色列外交部东北亚司司长沙格瑞也告诉中国网络大V:“我们不像其他国家,战败了可能失去一小块领土,以色列一旦在战争中失败,我们这个国家可能就不存在了。”
大V们私下交流并形成一种共识,或许就是犹太民族曾遭受的苦难与现实困境,使以色列人有了在逆境中奋进的动力和深邃的思考。刘春援引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说:“人类文明实际都是在挑战和应战中诞生的。”他认为,危机意识及临战状态不仅激发以色列人的创新意识,其“全民皆兵”的特殊兵役制度也为其创新技术的发展储备了不少复合型人才。大部分以色列人在上大学和工作之前,先到军队服役,身体和意志全面得到磨炼。以色列法律规定,除健康、宗教和生育原因外,无论男女年满18岁必须参军,男子服役3年,女子服役2年。《以色列时报》总编大卫·霍罗威茨很好地阐述了“临战状态”与创新的关系,他向中国网络名人解释说:“以色列青年很早就承担起生与死的责任,所以他们总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或创新。他们从不畏惧一些未曾涉足过的领域,并且不害怕失败。”
以色列之行,让大V们听到很多“军转民”的技术应用。刘春认为,以色列尖端的军事情报技术可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助力,“以色列鼓励军事尖端技术向民用转移,也鼓励资本技术嫁接”。易鹏也提出建议:“以色列军民技术结合,形成巨大产业链。中国的军事技术现在也很强大,我们也应多考虑如何将军事技术转化成民用。”
除危机感,以色列文化中的包容性也给创新提供了土壤。在特拉维夫,代表团员们看到很多家商店屋顶上方挂着彩虹旗。特拉维夫市旅游局长米兹拉奇自豪地讲解说:“这里是中东地区唯一同性恋人受到尊重的地方。”大V们一路还听到不少关于“失败再来”的容忍失败的鼓励之语,这种包容文化为创新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在以色列,母亲与老师鼓励孩子提问”
在佩雷斯文化中心,中国网络名人问92岁的佩雷斯:“以色列何以成为科技大国?”佩雷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话题引到教育上面,他说:“在以色列,母亲与老师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鼓励他们不断地提问。”佩雷斯认为,这是现代民主的一个体现,体现了以色列人注重个性发展。在以色列军队等权威机构,下级也可以直接向上级提出质疑。
对比中以两国的教育,中国网络大V们看到反差,也觉得中国可从中有所借鉴。纪连海说:“在中国,老师和家长总期待孩子听话,做乖孩子,结果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小绵羊’。此次参观以色列理工学院,我看到学校鼓励学生勇于追求梦想,包容失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还需更扎实一些。”马光远也表示:“整个教育如果是一个工厂的话,那么我们需要考虑是生产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类似于3D打印出的个性化产品?”
谈到以色列的创新模式,大V们认为,虽然中以关系日益紧密,很多中国公司开始购买以色列技术,加上一些以色列企业因市场局限等原因将工厂搬到中国,但两国国情不同,创新的发展道路也会有所不同。吴长生说:“以色列的创新在很多方面是不能照搬复制的。以色列的创新模式是在其特殊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和政治制度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刘春也表示:“中国有13亿人口,不仅要发展技术,还需要做市场规模。不过,我们也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危机感,这样才能发挥创造力。”苏芩认为:“以色列人能坚守几千年文化传统,中国也需要这种坚守,在坚守中创新。”易鹏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走访以色列后,增加了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其实以色列人才的厚度与资源的宽度远不如中国,而且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只要我们能意识到诸如保护知识产权等一些关键点,中国未来发展的契机远远大于以色列。”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2年首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
2022-05-06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总书记高度重视
2022-05-05绝美!知识产权入画来
2022-04-29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
2022-04-28国家知识产权局审结首批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行政裁决案件
2022-04-27关于加入海牙协定后相关业务处理暂行办法的公告
2022-04-26关于开展第二批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及持续深化第一批改革试点的通知
2022-04-25新一代地方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助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2022-04-2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涉及这些知识产权内容
2022-04-15华为推动半导体封装创新,以缓解美国芯片制裁
2022-04-11